
佛源西土 ‧ 法流東方
佛教在孔雀王朝、貴霜王朝、笈多王朝和波羅王朝統治時期的傳播與發展,
印度佛教造像藝術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,並在各時期形成了諸如犍陀羅風格、秣菟羅風格、笈多風格和波羅風格等特色鮮明的造像風格。
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些風格與傳入
的雕塑傳統和審美要求相融合,
使佛教造像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貌。
本區僅展示館藏部分藏品,
典藏精選亞洲及中國歷代佛像雕塑
欲研討交流,須預約以便安排導覽。

AN EXCEPTIONAL LARGE LIMESTONE STATUE OF CROSS-ANKLED BODHISATTVA MAITREYA
宗教藝術 Religious Art
隋代 ⋄ SUI DYNASTY ( 581 – 619 )
本件為 隋代 石灰石 交腳彌勒菩薩造像。
簡介:
佛造像風格延續南北朝時期,
犍陀羅藝術及笈多王朝的影響,
加上漢化,整體雕塑漸趨於寫實飽滿。
本件身後除了桃形背光,
飾以蓮花紋頭光,左手側向結予願印,
右臂雖毀損舉至胸前右掌應是結說法印,
此造像為菩薩形相,
為彌勒上生於兜率天宮內院,
交腳而坐為諸天人說法的姿態。
參考資料:
中國敦煌莫高窟第275窟正壁,
北涼時期交腳彌勒菩薩。
Mogao Grottoes – Cave 275.
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,
犍陀羅交腳彌勒造像。
TOKYO NATIONAL MUSEUM.
高度: 98 公分

A LARGE LIMESTONE STATUE OF BODHISATTVA
宗教藝術 Religious Art
隋 – 初唐 ‧ SUI – TANG DYNASTIES ( 581 – 907 )
本件為 隋 – 初唐 石灰石菩薩立像。
簡介:
隋唐佛藝術上承元魏,
造像風格延續北周北齊,
此像姿態柔腴優雅,刻劃自然寫實–
屬於隋-初唐時期風格。
整體為站立姿以三折身表現,於項頸、腰臀及膝部處均做轉折,
整體線條曲線柔雅,體態婀娜動感。
參考資料:
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-隋代
石雕菩薩立像。
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-唐代
石雕菩薩立像。
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
(MET MUSEUM)
美國弗瑞爾·賽克勒美術館-唐代
石雕菩薩立像。
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
高度 : 153 公分

WOODCARVING STATUE OF ELEVEN-FACED GUANYIN( Avalokitesvara ), XINJIANG AREA
宗教藝術 Religious Art
唐代 ⋄ Tang dynasty ( 618 – 907 )
本件為唐代自新疆地區傳世的十一面觀音木雕造像,
主面部保存較完整而其他面損傷不一,
除了軀體的風沙磨損痕跡比較明顯,
整體因長期乾燥脫水而得以完好保存下來。
參考資料:
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唐代 石雕觀音菩薩立像
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 唐代 木雕釋迦牟尼立像
中國新疆和田地區博物館 唐代 木雕